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籃球

實業奔騰•科創新力量丨中振智農張紅革:60後CEO“鉬稻”新技術拯救中國農業,5億鹽鹼地的新生機

  • 由 i黑馬 發表于 籃球
  • 2023-01-02
簡介鉬稻米是張紅革研發出三套技術的其中一個——功能性食品,其餘兩套技術分別是農業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和鹽鹼地的改良

誰是農業化學的奠基人

實業奔騰•科創新力量丨中振智農張紅革:60後CEO“鉬稻”新技術拯救中國農業,5億鹽鹼地的新生機

中國正處於新實業爆發前夕,萬千新實業企業奔赴在科技創新的時代前沿,用商業模式和技術創新不斷完善和升級自主產業鏈。他們讓我們知道,實業不是發展緩慢的代名詞,而新實業企業以奔騰之姿,插上科創的翅膀破空而出,他們將推動中國下個30年的經濟崛起,突破曾經在實業領域中的高新技術封鎖和商業發展瓶頸。

在時代交替之際,創業黑馬聯合微眾銀行微眾企業+,共同發起系列專題報道

“實業奔騰•科創新力量”

。我們希望透過此次專題報道,一起發現推動中國自主產業鏈發展的科創新力量,讓世界看到中小微企業的在實體經濟發展中展現的價值。

本期是“實業奔騰•科創新力量”專題報道第002期。

相比改革開放前,我國糧食總產量增長了120%,1978年全國糧食總產量僅有6000多億斤,2021糧食總產量高達13657億斤,穀物、肉類、花生、茶葉產量穩居世界第一位。

上一代農業產業先輩們,用科學技術改變了中國這個農業大國的糧食產量問題,解決了上千年的“飢餓大國”的命題,使得中國十幾億人不再忍飢挨餓。

但是,過去幾十年的高速發展也帶來了嚴重的環境問題。“過去幾十年,農業生產大量使用化肥、除草劑等化學物質去生產糧食,糧食產量上來了,但是耕地,許多地方生態環境被完全破壞了……”,中振智農創始人張紅革在接受i黑馬採訪時表示。

從2014年開始,我國農業部就公開警示,“我國耕地退化面積佔耕地總面積的40%以上!”,隨後每年的資料都顯示,我國土壤沙化,酸化、鹽鹼化越發嚴重,許多土地已經種不出糧食,甚至地下水也被嚴重汙染,這威脅到了中國糧食安全問題。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的使命”,張紅革表示。中國人口約佔世界的20%,但耕地面積只佔7%左右,如何用這7%的耕地去養活十幾億人口一直是我國糧食方面的重大問題,這是一個國家的根本,雖然採用傳統的退耕還林模式有一定效果,但這種傳統方式並不能根本解決問題,效率也不高。

農業+環保,才是解決下一個我國農業發展瓶頸的關鍵。

為解決這一問題,張紅革做微生態迴圈農業已經做了30年了。迴圈農業是利用微生物技術提高土壤養分、降解土壤裡的有害元素,保持土壤生態平衡,只有土壤健康,才能可持續多產出健康的糧食。然而,技術創新這條路並不好走,沒有前人的經驗、沒有專案資金,只能自己不斷摸索著前進。經過十幾年的積累,張紅革團隊終於研發出三套成熟的技術,分別為:鉬稻技術、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技術、鹽鹼地及地力提升技術,目前已經開始推廣實施,受到了許多地方政府的好評。

在山東,張紅革與政府合作,僅僅用9個月就拯救了一片鹽鹼耕地。而在廣東清遠,張紅革與他的技術團隊也成為了農民們“最喜歡的人”,中振智農的技術人員每次去拜訪農戶,都會被殺雞宰鴨的招待。他們讓已經退化的土地重獲生機,種出糧食,增加收入。

“我們國家的鹽鹼地有15億畝,其中可以改良的土地至少有四五億畝,如果改造成功,那我們的糧食安全就真正安全了啊!”

隨著國家越來越重視,給予政府對新農業、環保的補貼,中振智農迎來了業務爆發。已經多地政府與張紅革積極談判,期望解決當地鹽鹼地這個重點問題。

實業奔騰•科創新力量丨中振智農張紅革:60後CEO“鉬稻”新技術拯救中國農業,5億鹽鹼地的新生機

01

60後的家國情懷:踏實做事

把腳放泥土裡才能有最先進創新在中國改革開放初期,張紅革就投身市場經濟,畢業後去了深圳的一家港資公司。在那裡,他接觸到了國外的農業技術和產業模式。國外先進的生產力和技術創新讓他意識到中國的農業模式過於傳統了。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耕種方式無法滿足我國的糧食需求,只能靠不斷進口讓百姓都能吃上飯。

張紅革是60後,那個年代基本家家戶戶都缺糧,小時候經歷過吃不飽飯的記憶。每每想起這些場景,更堅定了他的想法:中國的稻田必須更沉些。但是在公司裡難以實現自己的抱負,張紅革毅然遞上辭職信,決定自己創業。

“你感覺創業感覺難嗎?”,聽到這個問題後,60後的創業者張紅革嘆了一口氣:“怎麼不難”。

在過去十幾年中,生態農業長期並未受到重視,但是張紅革身上有一股那個年代的拼勁。張紅革在中振智農十幾年的發展中並沒有去募資或者找尋太多補貼,而是自力更生,“自己賺錢養活自己,然後投入到研發上”,他表示。

創業之路並非一帆風順,若想將科技創新引入到農業中是需要足夠的資金。在沒有專案資金的情況下,張紅革只靠自有的資金斷斷續續進行。他是個實誠人,有人勸他申請專案資金,他卻拒絕了:“我不能申請,首先是申請了未必能批。就算是能批,我把這些事情做完還是研發不出來,沒有結果,我等於是騙了國家的錢。”

研發的過程漫長又痛苦,沒有可借鑑的經驗,一條路走出了無數個岔口,好,那就再返回摸索著走。這條新農業的路意義重大,不僅是解決我國土壤問題,還為了鼓勵年輕人從事到農業中去。傳統農業不僅累,而且收入低,年輕人不願將種地產糧作為自己的職業。張紅革想,要是我們這輩人走了,傳統農業誰又能接手呢?

肩上擔著深深的憂慮,腳下粘著稻田的泥土。張紅革團隊終於研發出了成熟的三套技術。

02

“稻”路開了個好頭

張紅革團隊是目前國內唯一一家拿到鉬稻米地方標準的。在種植之前,張紅革會先做兩個工作:首先對土壤進行檢測,如果發現土壤有不足的地方,就會用降解的微生物先把土壤治理好,使它成為優質的耕地;其次是在水稻楊花之前,張紅革會使用一種富集鉬元素的微生物菌群,菌群透過植物的毛細孔作用進入到水稻裡面,這樣種植出來的糧食就會富含鉬元素。

張紅革表示:“鉬稻米的口感比普通的大米更香、更糯,顏色也更亮。因為生物的降解技術讓鉬稻米木包含了鉬、鋅等元素,也包括其他一些養分,比如蛋白質、氨基酸。腎是一個人的發動機,如果腎不好,免疫力也低下,很容易生病。而鉬對肝腎幫助是最大的,長期吃鉬稻米,人的身體狀態會越來越好。”

目前,廣東省惠東縣大嶺街道白沙布村已經試種了50畝鉬稻米,張紅革計劃下一步定在東北。

鉬稻米是張紅革研發出三套技術的其中一個——功能性食品,其餘兩套技術分別是農業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和鹽鹼地的改良。

張紅革在山東做了鹽鹼地的試驗,一般鹽鹼地PH高於8。2或者8。3則稱鹽鹼趨於嚴重化。張紅革試驗的那塊鹽鹼地PH值高達8。8,望著那片地,他心裡暗暗想:這個試驗必須成功。

僅僅九個月的時間,張紅革團隊便把鹽鹼地全部修復完成,修復後的PH值是1。7,達到了國家的高標準農田的標準。鹽鹼地的改良與農業環境、糧食安全都是環環相扣的,保證糧食安全是我國的基本國策。

張紅革在接受採訪時表示:“我們國家的鹽鹼地有15億畝,其中可以改良的土地至少有四五億畝。如果解決了四五億畝的鹽鹼地,中國糧食安全就真正安全了。”

03

稻田沒有最香,只有更香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樹立大食物觀,發展設施農業,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糧食安全一直是維護社會穩定和國家安全的重要保障。新時代以後,大家不止關注能不能吃飽,還關心能不能吃好、吃得放心。

張紅革早些便注意到了這個問題,研發過程中也將各個因素都考慮進去,最終研發出有效解決問題且非常環保的三套技術。張紅革從沒想過靠技術掙錢牟利,他的心裡只裝著土壤和糧食。技術成熟後,張紅革也接觸了一些有名的機構,他對資本方有一定的要求,那些純粹想賺大錢、想犧牲老百姓利益的機構絕不合作,他會選擇有實力、有國家情懷的企業一起來做這樣的事。

張紅革團隊人並不多,主要以年輕人為主,從20多歲到40歲這個範圍內的核心的管理層技術人員佔比是最高的。張紅革想,透過技術的創新讓農民收入增加,可以讓年輕人感受到這份工作的意義;透過技術所產生的附加值,讓年輕人也能得到一個比較好的回報。他相信,未來會有更多年輕人朝著這行走過來,糧食安全問題就不用擔心沒人接手了。

這條“稻”路走了30年,還沒走到頭,也走不到頭。張紅革認為稻田沒有最香,只有更香。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