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籃球

「番客樓裡的僑心」東張村南洋樓:情繫桑梓的“瞭望塔”

  • 由 泉州網 發表于 籃球
  • 2022-12-10
簡介東張村南洋樓:情繫桑梓的“瞭望塔”村裡現有33棟南洋樓,這些樓宇各具鮮明特色,且其背後隱藏眾多華僑篳路藍縷的故事□記者 吳拏雲 陳起拓 實習生 丘文清 通訊員 程安明 文圖核心提示因惦念家鄉親人,老僑領陳捷麟率先在泉港區界山鎮東張村蓋起了

起厝字怎麼讀

東張村南洋樓:情繫桑梓的“瞭望塔”

村裡現有33棟南洋樓,這些樓宇各具鮮明特色,且其背後隱藏眾多華僑篳路藍縷的故事

□記者 吳拏雲 陳起拓 實習生 丘文清 通訊員 程安明 文/圖

核心提示

因惦念家鄉親人,老僑領陳捷麟率先在泉港區界山鎮東張村蓋起了村裡的第一幢南洋樓——“東昇樓”。不久,他又號召多位鄉僑返回故里興建南洋樓。而今,東張村內南洋樓林立,蔚為壯觀。南洋樓的興修,凝結數代人心血。建樓之後,東張村愛國僑胞不斷返鄉尋根謁祖、投資創業,不遺餘力地為家鄉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

「番客樓裡的僑心」東張村南洋樓:情繫桑梓的“瞭望塔”

東昇樓

視嫂如母

毅然讓樓

泉港區界山鎮東南際海、西北灣山,海岸線曲折漫長,擁有天然的良港。界山鎮內有一古老村子名叫東張村,村子已有七八百年的歷史。村莊南有格頭山和羊角山,西有九峰山和天馬山,北有一水相隔的仙遊塔斗山,這裡地形呈斜坡走勢,古時土地較為貧瘠。為了生計,明清之後,特別是清末至20世紀三四十年代這段時期,東張人便源源不斷地舟渡南洋去奮鬥打拼。他們在異國他鄉同心團結,重情重義,守望相助,在眾多領域取得累累碩果。

「番客樓裡的僑心」東張村南洋樓:情繫桑梓的“瞭望塔”

「番客樓裡的僑心」東張村南洋樓:情繫桑梓的“瞭望塔”

鐫刻於“東昇樓”大門口石柱上的一副藏頭聯

“捷足先登承遺志,麟兒早兆耀我宗。”這是鐫刻於“東昇樓”大門口石柱上的一副藏頭聯。東昇樓位於泉港區界山鎮東張村,是旅馬愛國僑領陳捷麟先生於1953年始建的,坐西向東,為中西合璧的雙層五間張仿古南洋樓。“這副藏頭聯一是道出東昇樓的主人是陳捷麟先生;二來也悄然訴說著主人在很年輕時便遠渡重洋去奮鬥,最後衣錦返鄉、光宗耀祖的故事。”陳捷麟的堂侄、界山鎮前僑聯主席陳祖基告訴記者,東張村人陳捷麟出生於1917年,少年時便離開家鄉前往馬來西亞謀生,後來僑居馬來西亞吉隆坡。經過多年拼搏之後,陳捷麟事業有成,成為當地僑領。但他時刻惦記著遠在千里之外的家鄉親人,遂於1953年返鄉建造東昇樓,歷時一年多建成。東昇樓內有不少精美的木雕、石雕,可以看出當年建造工藝之精湛。二樓陽臺門券雕刻“1953 東方紅”字樣,頂樓上方嵌著一顆“金星”,寓意海外華僑對中國振興的美好祝願;樓頂正前方的圓口上原本還安有一個南洋時鐘,作為那個年代稀罕物的這口時鐘,當時成為全村人起居工作的“指南”。

「番客樓裡的僑心」東張村南洋樓:情繫桑梓的“瞭望塔”

東昇樓二樓陽臺門券雕刻“1953 東方紅”字樣

「番客樓裡的僑心」東張村南洋樓:情繫桑梓的“瞭望塔”

東昇樓最高處有顆金色五角星,寓意海外華僑對中國振興的美好祝願。

「番客樓裡的僑心」東張村南洋樓:情繫桑梓的“瞭望塔”

東昇樓的浮雕

東昇樓蓋好後,陳捷麟曾在該樓內居住了數年。但之後陳捷麟出人意料地在東昇樓左側又蓋起了一幢“南陽樓”(坐北向南,同為中西合璧的雙層南洋樓),自己搬入南陽樓,而把東昇樓讓給自己的兄嫂居住。“捷麟自幼喪母,他是吃嫂奶長大的,故視嫂如母。”界山鎮現任僑聯主席陳金山稱,“見家族中人丁漸旺,光一座東昇樓已難以容納,所以捷麟乾脆再蓋了這幢南陽樓。出於對兄嫂的尊重,他主動讓出氣派非凡的東昇樓,這是孝廉家風最實在的表現。”

「番客樓裡的僑心」東張村南洋樓:情繫桑梓的“瞭望塔”

南陽樓

興樓蓋厝 駐望家園

陳捷麟不僅自己返鄉建樓,他還熱情洋溢地鼓勵多位僑親返回故園興樓蓋厝。1955年,陳王來興建土木石結構三間張的成智樓。1956年,陳玉梅先生興建了兩層三間張樓。緊接著,陳玉瑞、陳玉榮、陳來榮、陳玉春等僑親陸續回鄉“起大厝”(閩南話,意為“蓋樓房”),由於當時有能力興建南洋樓的只有這些旅外僑親,所以人們都稱這些樓房為華僑屋(亦稱南洋樓)。在華僑老前輩的影響和帶動下,一座座華僑屋所在東張拔地而起。據悉,東張村現存南洋樓保留較為完整的就有33棟。

這些東張村的南洋樓在建築風格方面不拘一格,既保留了閩南“皇宮起”的傳統營造模式,又吸收了東南亞和西方的建築特色,大多雕樑畫棟,樓內既有木雕、磚雕、石雕、灰雕等,也有山水畫、花鳥畫、人物畫等;文字方面有石刻篆隸行楷,亦有木刻團字,內容則包含楹聯、家訓、標語等,整體造型典雅大氣。

「番客樓裡的僑心」東張村南洋樓:情繫桑梓的“瞭望塔”

永福樓

在村裡,記者看到由華僑陳玉榮先生於1972年開建、1974年建成的仿古五間張南洋樓——“永福樓”,已經成為村裡的“南洋樓僑鄉黨建休閒館”“兒童之家”“百姓書房”等,二樓大廳內有對聯寫著:“玉生昆崗開駿業,榮歸祖國展鴻圖”,同樣是一副藏頭聯,訴說著主人愛拼敢贏的信念,以及對祖國無比摯愛的深情。整幢樓裡最特殊的,當屬那些繪於各間屋門上的反映20世紀70年代生產、學習、宣傳的彩畫了。只見這些彩畫上或寫著“學英雄、見行動”,或寫著“心紅瓜甜”,也有寫著“做人要做這樣的人”等等,時代特徵鮮明,給人一股濃郁的懷舊感。

「番客樓裡的僑心」東張村南洋樓:情繫桑梓的“瞭望塔”

永福樓是遠近鄉鎮青少年、兒童的研學基地,圖為小朋友在樓下參與制作並品嚐當地美食紅團。

「番客樓裡的僑心」東張村南洋樓:情繫桑梓的“瞭望塔”

永福樓內景

據陳玉榮的孫子陳志林介紹,陳玉榮是20世紀30年代下南洋的,先是去了新加坡,而後再去馬來西亞。剛到馬來西亞時,從事的是重體力勞動,譬如拉人力車等,完全是憑藉吃苦耐勞、勤勉節儉的精神,才累積下資金開了旅館並逐漸建業成家。“爺爺建永福樓時,就想在家鄉留下一個念想。這樓代表著老一輩華僑對家鄉永久的駐望啊。如今,永福樓還成了遠近鄉鎮青少年、兒童的研學基地,其存在就更有意義了。”據悉,作為百姓書房,永福樓記憶體有不少圖書,分類整齊地陳列著,還配置了沙發和茶几,供讀者在此閱讀、小憩。

反哺桑梓 久久為功

“可能有人會覺得華僑在國外掙錢很容易,其實現實不是這樣的。許多華僑最初身處異國他鄉時,人生地不熟,全靠幹最重的活才得以維持生計。只不過,大多數華僑任勞任怨,能吃苦中苦,所以他們的事業最終得以發展。”界山鎮東張村黨支部書記陳志成介紹。

鴉有反哺之義,羊有跪乳之恩。旅居海外的東張僑親心繫祖國,長期回報桑梓,他們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開始就一直在幫助家鄉建小學、中學,修建和擴建道路、橋樑等,為家鄉發展作出了極大的貢獻。1951年,東張旅馬僑親陳亞保、陳宗連、陳金仦、陳捷麟,與嶺頭村僑親林金梅等,發起興建玉湖小學的倡議,他們帶頭捐資並向旅馬僑胞募資,最終興建起玉湖初級小學(玉湖小學),這是惠北第一所僑建小學。1977年,玉湖小學遷址擴建,林金梅、陳捷麟、陳榮基、陳玉瑞等旅馬僑親再度慷慨解囊,募集60多萬元僑資支援學校擴建為完全小學。惠華中學興辦前,玉湖小學還曾設立初中部,後經東亭、東張兩村的民營企業家陳國元和旅馬僑親陳壽奇等多次捐資,學校進行改建擴建,使得校園規模不斷擴大。1999年,學校更名為界山鎮玉湖中心小學。

東張村附近有龍馬溪,溪寬20多米。以往過溪,行人只能赤足涉水,極為不便。1963年,旅馬僑親東張村陳捷麟,東亭村陳宗連、陳金仦,東吳村吳來發,嶺頭村林金梅和槐山村林文龍等,倡議捐資,募集到一筆建橋資金。後在龍馬溪中下游的重要交通位置上搭建了一座寬約5米、三孔、四橋墩的石拱橋樑。該橋的建成,為泉港與仙遊百姓的經貿往來提供了極大的便利。鄉親們為了感謝僑親的無私奉獻,將該橋命名為“華僑橋”。

1987年,由旅馬僑領陳榮基、林玉唐首倡,陳玉瑞、陳祖榮等僑親積極響應,共同籌資興辦了惠北地區第一所完全中學——惠安華僑中學(簡稱“惠華中學”),後來玉湖小學的初中部也併入該校。

20世紀七八十年代,很多東張學子到隔壁仙遊縣的楓亭六中讀書,東張人也常去仙遊的楓亭醫院求醫問診,為此僑領陳捷麟捐資參與楓亭六中和楓亭醫院的擴建,併為楓亭醫院購置了國內少有的透視機,惠及兩縣學子和老百姓。

諸如此類的僑親反哺家鄉的例子還有很多。陳志成稱,東張華僑鄉賢儘管長期不在家鄉,但他們對故土和家鄉親人,始終有著深深的眷念與熱愛。“隔山隔水,阻隔不了同胞血肉情誼;山遠路遠,守望之情不懼路途遙遠。我們東張人守正篤實、久久為功,將與在外的僑親們一道,守護我們美好的家園。”陳志成還表示,如今東張南洋樓吸引了無數的遊客前來參觀,已經成為東張美麗鄉村的一道亮麗風景,也是著名僑鄉一張永不褪色的“名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