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籃球

養成這兩種習慣的人隨時都有爆發力可惜很多人輕浮不自知犯了大忌

  • 由 曾仕強學堂 發表于 籃球
  • 2022-12-09
簡介我們常常說這個人很穩重

琵琶女為什麼要半遮面

養成這兩種習慣的人隨時都有爆發力可惜很多人輕浮不自知犯了大忌

一個人平常要養成穩重,養成安靜的習慣,這樣才能隨時有爆發力。

「曾仕強每日箴言」

|全文共2000字,深度閱讀需6分鐘,受益終生|

養成這兩種習慣的人隨時都有爆發力可惜很多人輕浮不自知犯了大忌

現在,一提到“自由、奔放”等字眼,很多人感覺非常時尚前衛,並大加讚揚。

殊不知,它的另一面卻是膚淺、輕佻,不莊重。

再加上急功近利的思想,很多人做事輕浮,不求穩妥,不計後果,給自己帶來了不少無妄之災。

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有句名詩: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

為什麼大家對這句記憶深刻,認為很美?就是因為這完全符合琵琶女的身份,莊重典雅,美得自然。

所以,一個人莊重不輕浮,穩妥不急躁,就會讓人喜愛敬重,就容易成事。

最重要的是,它是道的本質,是一個人積極行道的體現。

為什麼這麼說?我們接著往下看。

1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

《道德經》中,老子說:重為輕根,靜為躁君。

“重為輕根”,重是輕的根本。一個人學會了穩重以後,偶爾放鬆一下、輕鬆一下,還不至於失態。

如果一個人,從小就沒有場合、物件、時辰的觀念,愛怎麼樣就怎麼樣,那他一輩子都會很辛苦。

別人看他很奇怪,他自己也覺得很痛苦,不知道自己錯在哪裡。

其實,這不是錯不錯的問題,而是給別人什麼觀感的問題。

比如,小孩子到別人家裡去,就好像在自己家裡面一樣,看到東西就拿,喜歡什麼就吃什麼,隨便在沙發椅上面跳……最難過的就是他的父母。

這個時候父母不好意思說他,但又實在覺得很丟臉,弄得主人也很尷尬。

這就是穩重跟輕浮,給別人的不同感覺。

平時在家裡訓練他穩重,偶爾出去輕鬆一下,到了海邊跳一跳,到了山上大聲叫一叫,這都無所謂。

平時在家裡面就非常輕浮,出去叫他怎麼控制得了自己呢?

“靜為躁君”,“靜”就是安靜,“躁”就是急躁。

只是說急躁,大家可能很難去想象是哪種狀態,去野外看一看放風箏就好理解了。

如果風箏斷了線,就穩不住,不知道會飛到哪裡去。在於人,就叫作不安。

急躁的人,是安靜不下來的。心裡頭七上八下,眼睛東張西望,滿腦子都在想來想去,手腳無措。

“君”,在這裡指的是一股能夠約束的力量。

安靜對於急躁來講,是有控制力量的。急躁控制不了安靜,安靜控制得了急躁。

所以,

一個人平常要養成穩重,養成安靜的習慣,這樣才能隨時有爆發力。

這樣的人才叫作可靜可動,才是我們所需要的正常人。

2

君子不重則不威

《論語》中,孔子說:君子不重則不威。

一個人不自愛,就容易引起他人看不起,因而不可不慎重。

在適當的場合,表現出合理的態度,便是自愛的一種表現。

應該莊重的時候,如果顯得輕佻、搞笑、好像小丑的模樣,當然就沒有足夠的威嚴,令人不加以敬重。

這時候自作自受,就不應該責怪他人缺乏修養。

曾國藩在其著名的識人之作《冰鑑》中說到:負重高官,鼠行好利。

就是說,一個人走起路來如同背了重物,非常穩重,那麼此人必定有高官之運。

走路若像老鼠般步子細碎急促,兩眼又左顧右盼且目光閃爍不定者,必是貪財好利之徒,不主貴。

所以,

品性不端,就很難有莊重的氣質。

這樣的人是不值得被別人所尊敬,也不會厚德載物,進而有大的發展。

3

道重身輕,君子要隨時行道

老子說:道重而身輕,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輜重。

這裡的“輜重”,不是指物質方面的,而是指德行,就是道的意思。

重跟輕是相對的,靜跟躁也是相對的。

它們是互相比較的,只是程度上有差別,但不是絕對的。

重,是往下沉的東西。我們常常說這個人很穩重。

而輕,是浮上去的東西。我們常常說這個人太輕浮了。

這裡老子的意思,並不是說重是輕的根本。而是說,你重,才可以應用輕;你輕,就很難去應用重。

比如,一個很重的東西,要把一個很輕的東西吊起來,吊多高都可以。

一個很輕的東西,去吊那個重的東西,怎麼可能呢?自己反而被它搞倒了。

重,是用來形容一個人很有德、很穩重。而輕,是代表一個人失德,我們叫作失態、失禮。

我們現在可以看出來,中國人跟外國人的不同在哪裡。

外國人不管什麼情況,愛笑就笑。而中國人則要看場合適不適合笑,就算可以笑,也不能笑得很大聲。

所以我們常常覺得,好像中國人比較保守。實際上不是,我們是比較內斂。

再看看現在的中國人,比哪個國家保守呢?反倒是失去了內斂的功夫以後,比誰都

糟糕。

比如我們中國人到國外去,人家都是歡迎的,但是人家也都害怕:你是走動的財神爺,但不應該把我們這裡搞得一塌糊塗啊!

所以,“君子要終日行不離輜重”。

大家可以去看看老子,孔子。他們二老,年紀這麼大了,急急忙忙到處奔波幹嗎呢?

相信他們二老會不約而同告訴你:我們在自討苦吃。

其實,

這兩大聖人都是自討苦吃。但是,自討苦吃下面還有四個字,叫作自得其樂。

一個人如果一遇到苦就覺得苦,那就不要辛苦算了。

光是樂,樂到最後什麼都沒有,就是浪費資源、浪費時間,也干擾別人。

人出去就是要行道,要佈道,因此不能離開道,不能一出去就吃喝玩樂,忘記了自己是幹什麼的。

可惜的是,現在太多的人就是這樣。

總之,道重而身輕,我們最好關心自己的行為符不符合莊重的道理,而不是一味索取身體上各種輕浮的快感。

行事浮誇,行為舉止不夠穩重謹慎,就會吃盡各種苦頭。

所以,

心思沉穩之人,行為舉止不會浮躁輕狂;內心焦躁輕浮之人,才會行事浮誇,不夠穩重謹慎,最終吃盡各種苦頭。

因此,想要讓自己成為一個有涵養、穩重、舉止高雅端莊的人,就要從修煉內心,改變儀態開始做起,這樣自己的福氣也會越來越多。

養成這兩種習慣的人隨時都有爆發力可惜很多人輕浮不自知犯了大忌

本文策劃:賈歐

本文內容:曾教授著述彙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