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籃球

汴梁說史|馬現鋒:尉氏涼馬寺明代古碑淺析

  • 由 汴梁城下圓和 發表于 籃球
  • 2022-12-09
簡介附錄:《尉氏縣重修涼馬寺記》、《漢壽亭侯晾馬處碑記》釋文尉氏縣重修涼馬寺記碑陽:第一行尉氏縣重修涼馬寺記第二行賜進士出身中憲大夫知四川成都府事鄢邑洎泉梁策撰文第三行鄉進士承德郎承天府推官邑人王錫爵孫、儒士王言曾丹書第四行邑庠生槐菴李一株篆額

木曹怎麼讀

尉氏縣南曹鄉涼馬胡村有一座涼馬寺,該寺歷史悠久,該寺與三國名將關羽有著歷史淵源。史傳,關羽保護兩位皇嫂經過蔡邕故里與阮籍仙鄉之間一處崗高林密的地方,因為天氣炎熱,人困馬乏,就在此處歇馬乘涼。後來,人們在這裡建寺以紀念關公,這座寺院就是涼馬寺,寺內現存兩通明代古碑有很高的歷史文化研究價值。

汴梁說史|馬現鋒:尉氏涼馬寺明代古碑淺析

一、《尉氏縣重修涼馬寺記》

在涼馬寺旁有個李、董、胡、院等姓聚居的村莊,這個村子名叫涼馬村(或作晾馬村)。後來,由於發展的需要,就大村分小村,以姓集居,這就是現在的涼馬李、涼馬董、涼馬胡、院莊、貊莊等村。

汴梁說史|馬現鋒:尉氏涼馬寺明代古碑淺析

汴梁說史|馬現鋒:尉氏涼馬寺明代古碑淺析

汴梁說史|馬現鋒:尉氏涼馬寺明代古碑淺析

2004年11月,南曹鄉涼馬董村退休教師董秀徵在院莊水渠上發現一通古碑,文化學者韓丙寅聯絡文物管理所康安生等同志於11月10日去現場檢視,該石碑高2。6米、寬0。95米、厚0。3米,為明萬曆三年(1575年)所立《尉氏縣重修涼馬寺記》石碑,歷史價值很高,要求將此碑進行妥善保護。

汴梁說史|馬現鋒:尉氏涼馬寺明代古碑淺析

汴梁說史|馬現鋒:尉氏涼馬寺明代古碑淺析

此碑由尉氏縣知縣黃策、縣丞朱文仕、儒學教諭李思仁等立。[1]此碑再次佐證了尉氏縣蔡莊鎮是蔡邕故里,也證明了涼馬董、涼馬李、涼馬胡等村名之由來。一碑證明了古代名賢蔡邕、阮籍故里歷史,可為珍貴,但據說此碑卻是僥倖存下來的。1958年興修水利,要將其砸斷運馬廟修水閘,一連砸爛了三個大油錘,也沒有把石碑砸斷,但中間的字已被砸沒了。因為它太大太重運不動,才僥倖留在當地砌到水渠上作為“水簸箕”了。這次用了三、四臺拖拉機才把它拖上岸,放在路旁田邊五、六年。2011年秋,院莊村幾位在外做生意的村民捐錢重修涼馬寺大殿,才把此碑運回涼馬寺重立保護。[2]

2022年6月7日,涼馬寺釋來坤師父將《尉氏縣重修涼馬寺記》拓片交與我釋讀研究。

汴梁說史|馬現鋒:尉氏涼馬寺明代古碑淺析

汴梁說史|馬現鋒:尉氏涼馬寺明代古碑淺析

該碑碑文為明代鄢陵縣進士梁策[3]撰寫。梁策(1530——1594),字對之,號及泉,明代開封府鄢陵縣人,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進士。授工部營繕司主事,歷員外郎、郎中,出為成都知府。侍父母至孝,人稱梁孝子。居官頗廉。仕終陝西按察副使兼右參議。

碑文開篇敘述佛教傳入中國的歷史,蓋借鑑唐代韓愈《論佛骨表》。《論佛骨表》曰:“伏以佛者,夷狄之一法耳。自後漢時流入中國,上古未嘗有也。……漢明帝時,始有佛法,明帝在位才十八年耳!其後亂亡相繼,運祚不長。宋齊梁陳元魏已下,事佛漸謹,年代尤促,惟梁武帝在位四十八年,前後三度捨身施佛。”[4]碑文接著敘述尉氏縣東南四十五里嶽寨保涼馬村有一座涼馬寺,因三國名將關羽追戰曹操在此歇馬而得名。歷經朝代更迭,寺院荒廢頹壞。明嘉靖六年(1527年),寺僧道清及徒德壽重修,後又蕩然一空。

因為明太祖朱元璋元末曾出家為僧,明朝建立後,朝廷很重視佛教的發展。黃懺華《中國佛教史》記載:“明太祖元為皇覺寺僧,登極後,頗盡力保護佛教。所著有《御製護法集》。嘗為監督僧徒,振揚佛法;設僧官,掌僧事。(洪武十三年)又嘗敕禮部,清理天下僧寺。(洪武二十四年)又敕禮部條例所避所趨榜示之。(洪武二十七年)其規律之明,條例之嚴,古來所未有。”[5]

朱元璋在尊崇佛教的同時,下決心大力整頓佛教團體,將全國寺院實施整理廢合,僧伽數在20人以下之小廟、小庵,悉數歸併於大寺院。進而又規定:各府、州、縣只許保留大寺院一所,僧伽集中居住。僧人數量,府不得過40人,州30人,縣20人。絕大多數寺院經歸併後,即自行廢圮。對私建寺廟、私度僧尼進行嚴厲打擊。朱元璋以下明代諸帝,基本上一仍洪武規制,但因帝王個人喜好及其他因素,也時有波動。明武宗朱厚照崇奉佛教,明世宗朱厚熜則崇奉道教,排斥佛教,對私自建立之寺院、庵堂,嚴令各地巡按御史逐一查毀,對各地因年久失修漸行毀壞之寺院,則下令“任其頹壞,不許修葺”,甚至“永不許復”。[6]

也就是在這種歷史背景下,涼馬寺時興時廢。隆慶元年(1567年),經開封府通判杜桂[7]核實,涼馬寺原系漢代以來就有的古剎,可予以保留。

本地鄉賢胡來原本就組織籌建該寺,因耗費太大,懇請官府資助支援修建寺院,經過官府、鄉紳、寺僧的共同努力,用兩三年的時間將寺院修繕一新,殿宇輝煌。涼馬寺“遠望則紫霧沖霄漢,近視則瑞氣遶週匝,巍然端居於三亭崗之東,北鎮武穆大寨,西鄰蔡邕故莊,南接籛鏗佳處,東通阮籍仙鄉”,自此成為尉氏縣之一勝景,文人雅士結伴暢遊,吟詩品題,盛況空前。

汴梁說史|馬現鋒:尉氏涼馬寺明代古碑淺析

《碑陰題名》記載修繕涼馬寺的捐資助修人,該名單按照家族輩分長幼書寫在一起,方便查詢本家族人員,可以視為家譜碑。會首為胡來,女會首為胡來夫人李氏,興福寺僧明鵬、明鶴,涼馬寺主持真極,碑陰題名可與碑陽資訊相互補充。

二、《漢壽亭侯晾馬處碑記》

涼馬寺還儲存一通明天啟三年(1623年)所立《漢壽亭侯晾馬處碑記》的石碑,其歷史價值也很高。

汴梁說史|馬現鋒:尉氏涼馬寺明代古碑淺析

汴梁說史|馬現鋒:尉氏涼馬寺明代古碑淺析

第一,該碑刻立於明天啟三年(1623年),距今398年,年代久遠。第二,該碑是名家撰文。碑文為明代通許縣進士王順行[8]撰寫,王順行是明代陝西巡撫,從二品官,也就是現在的省部級官員。第三,證明很早就有晾馬寺,關羽確實在此晾馬,並且被奉為晾馬寺護法神。碑文中指出晾馬寺在三亭崗的左邊,“舊有侯之晾馬處”,關羽為涼馬寺護法神。第四,王順行撰寫的這篇碑文,還是一篇議論文。表明自己的觀點是,不但曹操是漢賊,孫權更是漢賊。關羽不是隻忠於劉備,更是忠於漢室。第五,關羽被歷代帝王敕封的封號很多,王順行只書關羽的封號為壽亭侯,表明其以漢室為正統思想,壽亭侯是漢獻帝敕封的。《三國志·關羽傳》記載,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上表為關羽請封,漢獻帝敕封關羽為“漢壽亭侯”。[9]第六,明周藩宗室成員朝黨、睦栥、勤囗等王孫貴胄也參與了重修涼馬寺的活動,由此說明涼馬寺聲名遠播,影響面非常廣泛。

汴梁說史|馬現鋒:尉氏涼馬寺明代古碑淺析

註釋:

[1]萬曆三年尉氏縣知縣黃策,清順治《尉氏縣誌》卷二有記載。黃策,字澄泉,陝西咸寧(今陝西省西安市長安區)人,隆慶五年(1571年)進士,於隆慶六年(1572年)至萬曆四年(1576年)任尉氏縣知縣。同卷《官僚實政》記載:“黃策,歷官直隸保定府知府,建立儒學尊經閣。”《治官表》中萬曆三年時縣丞、典史等姓名缺載,碑文可補縣誌記載之不足。《尉氏縣誌》,(清)高桂等纂修,順治十五年(1658年)刻本,北京圖書館清代方誌選刊1982年影印。

[2]參考韓丙寅先生當時的工作筆記;《豫叟記》,韓丙寅編著,第313頁《涼馬村》、第314頁王廣成《石碑僥倖 史料寶貴》兩文。

[3]明·焦竑《國朝獻徵錄》卷九十四《陝西按察司副史梁策傳》:“陝西按察司副史梁策,河間鄢陵人。性至孝,七歲,母病將不起,旦夕焚香泣中庭,請以身代。持香謁城隍廟,大地涕泣,幾絕。……三十四,中嘉靖乙丑進士,……升四川成都府知府,……升陝西按察司副史,……兼右參議。”

[4]唐代韓愈《論佛骨表》,《韓愈集》,嚴昌校點,長沙:嶽麓書社2000年第1版,第408頁。

[5]《中國佛教史》,黃懺華著,商務印書館中華民國二十六年版,第343頁。

[6]《中國佛教史·明代》,任宜敏著,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版,第5頁——第16頁。

[7]查閱明萬曆《開封府志》卷七,隆慶元年開封府通判為杜桂。杜桂,陝西富平縣人,舉人,嘉靖三十三年任開封府通判。《萬曆開封府志校注》,開封市地方史志辦公室編,曹景憲主編,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7年第1版,第66頁。

[8]清·田文鏡等纂《河南通志》卷五十七:“王順行,字成五,通許人。萬曆庚戌(萬曆三十八年,1610年)進士。歷順德、太原守,巡撫陝西,里居多厚德,鄉人欽之。”清乾隆刻本《通許縣誌》:“王順行,字成五,萬曆庚戌(萬曆三十八年,1610年)進士,授大理寺評事。歷守順德、太原二郡,悉著惠政。尋備兵莊浪道,夜聞沙雞飛鳴,知有邊警,遂整軍出,寇適至,大勝之。時皆服其先識。累遷至陝西巡撫,大得士民心。致政後,敦睦姻族,鄉人欽其德義。佐邑令修城,區畫有方。流寇至,聞順行分守城池,各驚怖遁去。值歲祲,施賑遍陳、杞、許三邑,活老稚以億萬計。祀鄉賢。”

[9]《三國志·關羽傳》記載:“關羽,字雲長,本字長生,河東解人也。……建安五年,……曹公即表封羽為漢壽亭侯。”《三國志》,[晉]陳壽撰,[南朝宋] 裴松之注,金名、周成點校,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1版,第582頁。

附錄:《尉氏縣重修涼馬寺記》、《漢壽亭侯晾馬處碑記》釋文

尉氏縣重修涼馬寺記

碑陽:

第一行

尉氏縣重修涼馬寺記

第二行

賜進士出身中憲大夫知四川成都府事鄢邑洎泉梁策撰文

第三行

鄉進士承德郎承天府推官邑人王錫爵孫、儒士王言曾丹書

第四行

邑庠生槐菴李一株篆額

第五行(正文)

餘嘗歷閱史書,上自堯舜,下及湯武,當是時未有佛也。迨及漢明帝囗囗囗佛法,乃遣使天竺,得經典四十二章,由是佛化始流於中國。囗後,唐宋齊梁陳元魏事佛漸謹,

第六行

惟梁武帝三度捨身事佛,無以加矣。夫君者,民之表也。君既好佛,囗囗囗囗效尤也哉!是以自漢迄今,普天之下或庵,或為院,或為寺,立主繪像,梵修香火以囗囗囗囗

第七行

囗尉邑東南四十五里嶽寨保涼馬村有寺名曰涼馬,遡厥所自,囗囗囗囗[陝?]關公歇馬處也。公名羽,字雲長,蒲坂解良人也,忠義貫天,勇略蓋世,因追戰阿瞞,歇馬囗囗

第八行

囗囗村也,寺遂以名之。傳及唐宋胡元,世異代殊,興廢不一。至我朝(下空)

第九行

明嘉靖六年,寺僧道清率徒德壽化緣重修,規矩頗著。後逢穢僧普囗囗囗囗村蕩然一空。隆慶元年,適通府(空一字)杜公,承兩院檄文,查訪寺宇,原系古剎,可存哉!斯存之。或囗,

第十行

淫祠可革者則革之。詢諸本寺鄰佑故老。先是,鄉耆胡來素善人囗囗囗伽藍,送一佳兒,已有輸貲復修之意,時耗費太冗,獨力不能舉也。因承機而進曰:是寺也,乃漢囗

第十一行

前雲。地基八畝四分,殿宇堅完,於今頹壞久矣!幸遇明府可因舊囗囗囗囗規,僕願督眾以增修之。公嘉實至再,欣然而樂道之。來遂同老僧囗雷、徒孫真極,約會鄉囗囗

第十二行

囗九人,三二年之間,灰石木料,米麥錢財無不完備。於是,集眾鄉囗囗囗囗佛羅漢正殿三楹,次建伽藍菩薩、六祖東西殿各三楹。鐘鼓有樓,僧人有舍,山門壯麗,臺囗囗

第十三行

囗。自佛以下,諸像金色映日,香氣襲人。凡遐邇來瞻仰參謁者,無囗囗囗囗也,心齋如也。噫!佛之為教亦神矣哉!寧可不為之記乎!或者鄙之曰:佛教緇衣削髮,語言囗囗

第十四行

其於君臣之義,父子之倫,似無所補,何必崇奉?若是而諄諄為之囗囗,囗囗知蠢然無知之輩,若非生死輪迴,天堂地獄之說以警覺之。愚者終愚,頑者終頑,則將無囗囗

第十五行

懊,蕩放於禮法之外,無復良心之存矣!孰謂佛教無益於世而不囗囗囗囗也哉!且此寺也,既以落成,遠望則紫霧沖霄漢,近視則瑞氣繞周匝,巍然端居於三亭崗之東,北鎮武穆大寨,西鄰蔡邕故莊,南接籛鏗佳處,東通阮籍仙鄉,[辶戈?]囗囗囗,囗遊於斯,無不愛其勝概而為之品題,烏可不為之記也!矧年深日久,寺院貌像有時殿壞,碑則

第十六行

無毀壞也。是故立碑所以存寺,存寺所以敬佛,敬佛所以祈福,此囗囗囗囗胡來為首,次於會人施金,成於千仞王子之贊助也。謹記。

第十七行

賜進士出身、文林郎、知尉氏縣事、關中澄泉黃策

第十八行

縣丞朱文仕,典史劉宰

第十九行

儒學教諭李思仁、刁永遇

第二十行

驛丞李大文,陰陽學張應韶,醫學黃進遠,僧會司榮吉

第二十一行

庠生朱應聘、李儀、王陳道

第二十二行

第二十三行

大明萬曆三年六月十三日仝立石。石工:王囗囗,男:王友、王辛鐫

碑陰

碑陰題名

施財鄉老:翟奎、楊大望、慄昆、張臣、王坤、田應時、王思敬、邊永留、孟景賢、羅友奐、李友益、傅化愚、傅金、傅玉、周豹、魏導。

吏:孫棐、劉相、龐萬、王東曉。

儀賓:張立中、劉池、胡天倉。

會首:胡來,男:胡進朝、胡進玉、胡進玳、胡進琦、胡進珍、胡進玶,孫:胡順奉、胡順趙。

胡天福、胡天佐,男:胡進相、胡進省、胡進德、胡進業、胡進瑞,孫:胡順齊、胡順唐、胡順楚、胡順魏。

李茂林,男:李核、李桃,孫:李濟光、李濟需、李濟克、李濟師、李濟邦、李濟國、李濟川,重孫:李璞。

杜朝福,男:杜相、杜桐,孫:杜登遠、杜登洲、杜登閣、杜登仕。

孟遇素,男:孟繼禹、孟繼湯。

鄭玄,男:鄭得輔、鄭得弼、鄭得昌、鄭得昆,孫:儒性。

鄭遷,男:鄭萬倉,孫:鄭金、鄭玉。

馮江,男:馮倉、馮敖、馮囗、馮紀、馮良,孫:馮希顏、馮希曾、馮希孔、馮希孟。

院得友,男:院希舜、院希禹、院希湯,姪:院希堯。

侯方,男:侯孟花、侯進朝,孫:來城。

趙慢,姪:趙伯溫、趙伯和。

毛得卿,男:毛宗智、毛宗明、毛宗信、毛宗道、毛宗陽,孫:毛樸。

王璽,男:王東教,孫:王國賢。

王化遠,男:王應麟、王應麒,孫:王用才。

李朝卿,男:李可存、李可孝、李可莊。

王國定。

曹廷輔,男:曹倚山、曹倚林、曹倚木、曹倚才,孫:曹之奐、曹之俊、曹之文、曹之武。

杜宗才,男:杜金。

段計名,男:段節之、段節義,孫:小火兒。

王秘,兄:王耘,男:王即位、王遜位,姪:王讓位。

施財善人:孫為滿、楊恕。

張鳴琦、朱絃、孫孟珠、張鳴珍、王東陽、王東魯、王東齊、王東楚、囗希孝、張金、董吉、董龍、董得節、王錫禎、王尚言、王方堂、王陳寶、王祉、王守性、王錫輿、翟松、王千祚、王千社、王節、張近國、劉胡、

孫希田、李軒、邵登、邵汝先、馮周、李祚、秦耆、呂偉、劉綵、劉君、劉愛、張統、朱應夏、張立、楊朋、胡兆資、馮角、囗囗、胡東囗、朱滔、鄭得義、吳世軒、鄭祿、鄭得逢、鄭愛民、劉登、劉海、

李子雍、張季春、胡天壽、楊囗、囗囗、楊棟、馬西祿、唐堯、李孟壽、唐文政、張存、馬蘭、韓甲、唐文禮、王東照、郎簡、胡廷現、胡守時、朱應宿、李大林、李世威、王子高、趙從仁、胡天爵、馬時周、王虎、李尚友、

院得明、院得位、院秋囗、丁世隆、胡民、胡仝、院得信、院得林、胡守宮、

段福、吳建、段軒、王永銀、崔官相。

女會首:

李氏夫胡來、劉氏夫杜朝福、胡氏夫胡天佐、陳氏男趙瑛、孫氏夫胡天福、戎氏夫李茂林、王氏男李遂、王氏夫段計名、劉氏夫鄭玄、高氏男趙輅、段氏夫鄭述、汪氏男杜宗才、史氏男胡進賢、孫氏夫袁子仁、劉氏夫鄭得義、胡氏夫朱滔、江氏男王千囗。

興福寺僧:明鵬、明鶴。

住持:僧真極。李婙。

孫鳳琦、劉濟德、孫可詞、周得材、張淮。

素匠:袁桔。

漢壽亭侯晾馬處碑記

碑陽

(第一行)

漢壽亭侯晾馬處碑記

(第二行)

世傳漢壽亭侯關雲長當戰陣中手《左氏春秋》不囗。夫(後缺24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入陰出陽,故

(第三行)

常一而不滅,一而不二者,天之行也。《春秋》之法,以人隨君,以君隨天。(後缺17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之中心,在人之中

(第四行)

心。囗囗之中心也。持一忠者為患囗囗之忠,不一者也。故不(後缺20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右乎。囗側莫能成

(第五行)

人況二心事二君者乎!侯學《春秋》不囗於劉氏,其旨微矣!東漢日落,當時[次像?]周旋(後缺11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見賜,後臣曹氏,弒後[主?]

(第六行)

魏去洛遷許,僭加九錫。孫氏席父兄踞山東,因而自王,萬世而下,誰不知席孫右曹,而侯囗不囗。食其以食報效,而[周?]公赤壁

(第七行)

之戰,老瞞氣奪華容。相遭不發一鏃公麼仲謀,若乳臭兒,請婚不可,索荊州不可,侯豈賢世之姦(奸),姦(奸)之賢哉!侯自負[皇叔?],侯惡知

(第八行)

玄德,惡知孫曹,知漢而已。臣玄德,侯感玄德也;臣漢也,曹生侯並貸(寬恕)玄德妻孥,非生侯也,生漢也。荊漢土孫氏以為堅、策,[土?]而自囗

(第九行)

官置吏,侯以為奪漢也。故怒權而予曹。而權卒奪荊而襲侯。非襲侯也,襲漢也。權於是重得罪於天下,後世而曹輕矣!朱子曰:“人皆知

(第十行)

曹為漢賊,不知權真漢賊。”孔明先生做得好,時又為其壞,子其非誚麥城之役乎!《春秋傳》曰:“重為輕,輕為重。”齊桓之立,弗受之先君,

(第十一行)

忍弟子紏罪亦重矣!然而知王酌管仲以自覆,蓋不背要盟以自湔浣,《春秋》予之,此重而輕者。趙宣子,世大夫也,穿弒靈公,宣子囗

(第十二行)

[未]出境,返不討賊,《春秋》誅其亡晉者,曰:“趙盾弒君”,此輕而重者。《春秋》予桓,侯予曹;《春秋》誅盾,侯拒權,其法一也。嗟乎!侯於《春秋》囗囗

(第十三行)

囗三亭左,舊有侯之晾馬處,土人因以名其蘭若,而奉侯為護法焉!予過尉,而文學胡公屬記,請題其碑曰漢壽亭侯晾馬處碑一

(第十四行)

囗武安壯繆等號掠(略)不書。嗚乎!予系侯於漢,庶幾明侯之心而毋盭(戾)於《春秋》之旨者與!至於蘭若,別有碣。

(第十五行)

明賜進士第、旨太原府知州、通許王順行撰

(第十六行)

天啟三年歲次癸亥夏月吉旦立 囗工:王成名

碑陰

重修晾馬寺碑

首事:

胡進珍、蘭友、朝黨、胡進才、胡進舉。

明宗室:

睦栥、勤囗。

生員:

胡宗文、李芳春、胡宗中、囗朝懈、李惠春、李克敬。

輸財:

翟自艾、李汝器、李朝雲、李朝陽、李朝選、李朝利、李克賢、孫朝庫、董自新、張三位、王得士、邢天俾、王國寶、張奇蘊、桂友、松泉、楊亭、榮友、鄭一、

劉安、李進祥、張松、曹乙才、胡進德、胡之秦、胡之光、胡宗武、胡之乾、齊良、董省、王宇太、鄭有太、孫士榮、孟誥、王得芳、孫朝祿、張天祿、張三重、董囗安、

趙欽、趙寵、趙萬仞、趙和、馬千駟、張得玉、李君艾、張守倉、董見、孫士曰、孫守節、曹乙木、張可禮、甄迎、李可住、李思成、周囗懷、周囗陽、院乙妝、劉尚仁、

王守居、王國臣、王國枝、王靠山、王倚山、鄭自安、李國號、李國詣、李時貴、李天壽、李時太、李天才、李進召、李九安、李九富、李九章、胡進琦、胡進舉、胡進科、

劉玉奇、劉玉位、劉玉友、劉觀治、劉觀要、劉觀印、劉天祥、劉天佑、劉養心、劉養氣、劉應夏、劉立、呂桐、齊自發、董昶、靳良、胡之楚、胡之驄、胡之香、胡承性、

張子奇、孫希尚、孫朝佃、孫朝福、孫科、劉樺、劉加賓、鄭雲朋、董自化、董應香、董進孝、常守金、馮至夏、梁進忠、李一培、秦東教、秦思海、史進忠、傅性一、王良、

馮希潭、馮希禹、馮希魯、馮希茂、馮一科、王守宅、王守定、王守莊、王守倫、王守佐、王守本、王守第、王之敬、王國孝、王得賢、王得高、王得成、王君本、王以林、王尚信、

王吉相、王路、王群、王學、王周、胡進亭、胡進珠、胡進瑁、胡永車、胡重光、胡重望、胡之安、胡之俊、胡之教、胡之香、胡之讓、胡之芳、胡之見、胡承恩、胡承愛、

胡之梅、胡承美、胡之羿、朱奇文、朱正道、馮進孝、馮竹、宋思望、何九皋、汪守刑、王守己、院迎仙、院斈明、陳自言、吳自須、李時田、李時雨、李時會、

李國誥、李濟世、李為功、李濟時、李九重、毛以山、毛養德、張忠、鄭玉、崔守安、樊自魁、杜梅、馬大江、史尚銀、鄭自立、吳朝愛、劉懷、杜進朝、範東魯、陳天敘、

胡進玉、胡進登、胡進助、胡之定、胡之勤、胡之玉、孟士陽、杜安、徐進、張孟冬、胡承順、劉加武、朱濟、王才、王國忠、馬迎雒、

胡欽、王得用、孫尚。

畫匠:袁永福

施囗僧:昌禎

住持:僧囗隨

天啟三年夏月吉旦立

後記:《尉氏縣重修涼馬寺記》古碑的發現整理,尉氏三賢文化研究學者韓丙寅先生導其先路,又加上該碑證實蔡邕故里在尉氏縣蔡莊鎮,尉氏縣蔡氏文化研究學者楊長興、王小秋、王廣成、李文建等著文多有涉及。而《漢壽亭侯晾馬處碑記》則少有人關注。二碑歷經滄桑,文字多漫漶不清,有些文字多賴拓片才能辨識。因此二碑歷史價值較大,故不揣淺陋,勉強釋讀文字,以為尉氏文化研究提供參考。碑文釋讀經韓丙寅、王廣成、李文建、李超、吳倩倩幾位專家學者的審閱、辨識及潤色文字,誠表謝忱!

汴梁說史|馬現鋒:尉氏涼馬寺明代古碑淺析

作者:馬現鋒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