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籃球

容貌焦慮的誤解

  • 由 央廣網 發表于 籃球
  • 2022-12-06
簡介“容貌焦慮”下的醫美誤區“開刀的手術要找醫生,但打玻尿酸、水光針這種“簡單”的專案,會的人都可以做,甚至有一批人開始在各種渠道買水光針來讓朋友打

抽脂按什麼標準收費

據調查顯示,八成的95後表示自己對容貌有焦慮,4。5%的受訪者有嚴重焦慮。更有甚者,因為過度焦慮而需要藉助醫美手段。隨之而來的是,大眾對於醫美的接受度越來越高,並且在醫美上的消費越來越多,醫美產業迎來“黃金時代。於是,很多人認為“顏值內卷”催生了容貌焦慮,而諸如新氧這樣的醫美服務提供平臺,成了“容貌焦慮”的推手。

“容貌焦慮”是怎麼來的

“是因為容貌焦慮才有了新氧,如果社會不再有 ‘容貌焦慮’,我們甚至可以不存在。但是現在仍然是 ‘看臉的時代’,我們想要給沒那麼美的人一個平等的機會。”新氧資料顏究院院長仲景在由時尚媒體ELLE舉辦的ELLE ACTIVE之“醫美時代,如何審美?”圓桌論壇上對這種說法進行了迴應。

“容貌焦慮”古已有之。“自古以來,中國人從未掩飾過對外在美貌的追求,因而有了沉魚落雁、閉月羞花、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等千古流傳的詩句。”仲景介紹。

但是,如今優質資源稀缺越來越稀缺、年輕人上升通道單一、評判優秀的方式比較單一、容貌歧視始終存在等多元因素的推動下,“容貌焦慮”的確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

“就連求美者選擇醫生的時候,都會先看廣告牌上的照片,選好看的人做,她們認為長的好看的人審美也一定會好。”北京聯合麗格第一醫療美容醫院技術院長陳翠雲坦言,每一個行業其實都存在“容貌焦慮”。

人雖然不能脫離這個時代,但在“容貌焦慮”盛行的年代,求美者也是可以避開焦慮的變美。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破除“美需要有統一的標準”這個認知。“如果美有統一的標準,那這個社會註定是單調乏味的。”仲景說到。

近年來,越來越多人也在追求外表美的時候更有主見了。過去,很多有醫美需求的人會拿著明星的照片來到整容機構,希望可以“變成”別人。但現在,求美者在選擇醫美專案前會做功課,更關注真正適合自己的,這是社會的一種美學教育的進步,仲景介紹。

即使數量在減少,不可置否的是,“拿著明星照片去找醫生”的情況仍然存在。仲景認為,這也是當前大眾追星的一種延續,是被他人引導的較為單一的審美。“就像明星代言的牛奶,粉絲會蜂擁而上,哪怕買回去倒掉。”仲景說到。

而有著12年行業經驗的醫美博主翁嘉倪也表示,每個人的輪廓和風格都自己的基礎,因此不應該因為一時流行的審美標準去否定或者推崇某一專案。“做醫美專案的大前提是根據你自身的特點去確定風格,甜美的五官輪廓基礎,就沒有必要去整成歐美辣妹風。”翁嘉倪說到。

在她看來,個人的風格不應該被當下的流行風格帶跑偏,“你永遠不知道下一秒流行的是什麼風格,流行稍縱即逝,唯有風格永存。”

審美的哲學是“社交化”、“情感化”。翁嘉倪認為其做醫美的目的就是透過治療在社交中恰當的表達情感,揚一下眉毛、抿嘴的表情,都是社交過程中的情感表達。“我個人一直力求用美容醫學科技加上醫生的技術實現 ‘情感表達’。”翁嘉倪分享到。

“容貌焦慮”所帶來的

翁嘉倪的審美“哲學”並不是普遍的,從業多年,陳翠雲看到過無數的求美者,她總結道,內心強大到“我就是不要做大眾意義的美女”女孩並不多。

對絕大多數有“容貌焦慮”的求美者來說,年輕的求美者更多的是對五官形態的焦慮,選擇做的醫美專案是鼻子、下巴、雙眼皮等,但“容貌焦慮”到極致又經濟條件較好的求美者,往往會無法控制地把自己整成四不像,完全失去自己的風格。

而35歲到40歲的求美者選擇做醫美的需求更多是為了抗衰,有些求美者甚至不允許臉上出現一根皺紋,一不小心就會將自己搞成殭屍臉、塑膠臉。

在這樣的“容貌焦慮”之中,新氧所做的是提供正確的引導,以及為消費者提供正規的服務。“‘容貌焦慮’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由此而作出的錯誤決定。”仲景說到。

能不能遇到正規的醫生是求美者所需要邁過的“第一道關”。醫美行業長期供需不平衡,亂象叢生。據瞭解,2019年,中國具備醫療美容資質的機構約 13000 家,其中醫院類佔 29。1%、門診部類佔32。9%、診所類佔 38。0%。

雖然國家對不同等級的醫療美容機構所開展的醫療美容專案都做出了嚴格規範與限制。但即使是在合法的醫療美容機構當中,依然有15%的機構存在超範圍經營的現象。例如,診所沒有設定整形外科,卻開展了雙眼皮手術;門診部不可做三級、四級手術專案,卻開展了抽脂手術、顴骨降低術。

正規機構尚且如此,黑醫美更加猖獗。據估算,目前全國至少有8萬家生活美業的店鋪非法開展醫療美容專案,合法合規開展醫美專案的機構僅佔行業12%,而合法醫師也僅佔行業28%。

求美者一不小心走錯了地方,極易產生事故。醫療美容並不等同於生活美容,醫療美容是醫療行為,需要專業醫生操作。仲景表示,在美容院、按摩店裡接受醫美服務,依然是很多消費者慣有的行為,但這些場所環境有菌、醫師不專業,都為術後糾紛埋下了隱患。

“容貌焦慮”下的醫美誤區

“開刀的手術要找醫生,但打玻尿酸、水光針這種“簡單”的專案,會的人都可以做,甚至有一批人開始在各種渠道買水光針來讓朋友打。”陳翠雲分享到。

然而在她看來,水光針等專案的危險係數要遠遠高於切雙眼皮等開刀的專案。“手術類專案,所有的組織都暴露在醫生的眼睛下面,但注射類專案,針劑打到哪層、什麼位置,醫師都是無法直視的情況下完成,但我們的血管存在15%至20%變異的可能。”

陳翠雲告訴求美者,在選擇醫美專案前,一定要在國家衛健委的官網上查詢該機構的資質、該醫生的資質。“中國的專案審批很嚴格的,透過國家審批的專案都是安全的。”陳翠雲說到。

其次,即使是消費者選擇了優質醫美機構,但優質機構本身也缺乏甄選標準,新氧為此制定了嚴格的機構稽核標準以及業內首個針對醫美機構服務品質的司標,包括《新氧稽核部機構入駐稽核規定》《新氧稽核部醫生入駐稽核規定》《新氧稽核部內容稽核規定》《新氧稽核部商品稽核規定》等規定,嚴苛平臺機構合規性。

同時,新氧APP還在2020年推出了嚴選醫美醫生行業白名單—《綠寶石醫生榜單》。該榜單是邀請中國醫美行業頂級專家和時尚行業資深美學專家組成權威評審團,用交叉匿名評審方式,從技術、審美、服務三大評選標準”101個維度”對參與醫生進行評審、打分,甄選品質醫生,以達到幫助消費者提前篩選好醫生的目的。

“一個真正好的醫療機構,是會還原醫療的本質,不存在銷售行為,更不會為了業績壓力,讓一個不需要做鼻子的人做鼻子,這是一個醫生應有的道德。”陳翠雲坦言,在“容貌焦慮”仍然存在的年代,求美者更需要醫生的呵護,醫生不僅要滿足求美者的合理要求,也應在面診時正確引導求美者的審美需求。

黑醫美始終大量存在,是因為合規醫美機構和醫生的數量跟不上醫美消費者的需求。2019年,中國醫美行業實際從業醫師數量為38343名,2018 年衛健委統計年鑑顯示整形外科專科醫院醫師(含助理)數量僅3680名。

如按非多點執業情況下,13000家醫美機構醫師的標準需求數量達10萬名,行業醫師缺口依然巨大。

3萬名從業醫師的數量甚至不及行業需求量的一半,但難上加難的是,這個現狀在短期內無法得到解決。“正規醫師的培養年限為5至8年,培養一個合格的醫美醫師的難度並不亞於培養一位嚴肅醫療領域的醫生。”仲景表示。

“不是新氧製造了容貌焦慮,而是容貌焦慮催生了新氧。若新氧引導了容貌焦慮,那新氧的年收益可能遠不止如今的12億。”仲景坦言。

新氧要做的,是推崇多元化的審美,讓每個人都找到自己的亮點,這是打破“容貌焦慮”的第一步;同時為多元化的審美提供專業化的醫美需求。

“我們希望大家可以駕馭自己的外表美,這樣才能真正戰勝 ‘容貌焦慮’。”仲景鼓勵。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