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籃球

那個懷著使命感工作的姑娘|CALLING 訪談系列 001

  • 由 kordelia 發表于 籃球
  • 2022-12-02
簡介梨雲:不管是對一個人,還是一份工作,如果覺得 “非如此不可”,很可能已經誤入歧途

calling什麼意思

那個懷著使命感工作的姑娘|CALLING 訪談系列 001

記錄那些懷著使命感工作的發光個體

今年 7 月份,我看了哈佛 “積極心理學” 公開課(曾倍受關注的哈佛幸福課),在談到工作時,Tal 教授介紹並區分了 “job/career/calling” 三個概念,按個人的理解簡單闡釋如下:

Job:營生,迫於生計的工作,意味著勞動者為了賺錢而付出勞動,本質是一種不得不為的交換。

Career:事業,趨於代表相對更深的連線感,互益共贏,人在提供生產力的同時也收穫了逐級進階的物質和精神滿足感。

Calling:使命職業,怎麼聽都好像有一點兒玄乎,感知到被召喚,主動去做,甚至 “犧牲”,背後是對自我價值的深度認同和驅動。

真的有人懷著使命感,選擇了自己的工作嗎?那是怎樣的一種工作狀態?

畢業好幾年,我很少發自內心地認可我正在做的工作,也完全不想分享。我希望徹底消失,不留任何痕跡。直到我想象:臨終前,我的人生依然是一張白紙,假如我自己執拗地一筆都不寫,它將填滿別人給我貼的標籤,我不能接受。我要掌握定義自己的話語權(剖白自己無異於魔鬼用心 2333),我是我隱藏的,也是我表達的,即便不準確。

生產自己認可價值,願意分享的內容,

是我想要做 CALLING 系列訪談的原因之一。

離職好多天,遠離了不喜歡的工作狀態和不想要的工作方式,對懷著使命感工作的人充滿了好奇。他們是如何走上使命之路的?從事使命職業和做普通工作有什麼不同?有沒有可能每個人都做自己感興趣且擅長的事情?

幫自己找到答案,給有自我覺知意識的年輕人一些啟發,

是我想要做 CALLING 系列訪談的原因之二。

未來,也許公司這樣的組織機器會瓦解重構,人們開始關注自己的天賦、優勢及發展,個體以興趣共同體的形式聚集,自我實現的同時創造社會價值。

“四民有務,各以得其志為樂”,促成這樣理想社會願景的到來,

是我想要做 CALLING 系列訪談的原因之三。

梨雲,是我遇到的第一個 “懷著使命感” 在工作的女孩。

我在網上搜索 calling 相關的內容,看到了梨雲的豆瓣文章。她曾陷入好幾個月的迷茫,覺得跳槽也不是辦法,做了職業諮詢,花了近兩週的時間梳理自己關於 “理想工作” 的問題表。

而現在,她正處在曾夢想的工作環境和同事關係之中。

第一次與她聊完天,我發現這個訪談的主題定位可能應該是 “工作的另一種狀態”,而非 “職業的另一種可能”。我們也許可以提供一種職業的參考,但從事使命職業的人在做的具體工作是什麼並不重要,適合每一個人的工作都可能不一樣,沒有合適的工作還能夠創造一個理想的工作。

就像梨雲所說,條條大路通羅馬,而我們談論的,是每個人心中的 “羅馬”。

*以下為訪談正文*

01

關注自己的優勢

嘻嘻筆記:你是從哪裡瞭解到 calling(使命職業)這個概念的呢?

梨雲:

當時塞利格曼* 那本書給了我不少幫助,聽到他提出 “calling” 這個概念,才意識到自己一直都沒搞明白 “我來地球活這一次到底是為了什麼”。之後,就走上了 calling 之路。

*注:馬丁·塞利格曼(Martin E。P。 Seligman 1942- ),美國心理學家,積極心理學的創始人之一。在《真實的幸福》一書中,他提出工作有三種不同的層次:job/career/calling,有些地方也把 “calling” 譯為 “天職”。

嘻嘻筆記:這個概念,或者說積極心理學的一些理念為什麼會打動你?

梨雲:

我從小喜歡跟自己較勁,所以一直開心不起來,塞利格曼提出的那個 “與其一輩子跟自己的短板過不去,不如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 給了我一些解脫。我也是真正開始自我探索的時候,才發現自己其實從來不瞭解自己,卻一直自認為很有自我。

嘻嘻筆記:對,這點我也覺得很有啟發意義,重要的是 “揚長”,關注自身優勢以及積極面。之前老覺得人們在談到熱愛的事物時,眼睛是發光的。你在做喜歡的工作時,是一種什麼狀態?

梨雲:

是的,清楚地知道自己做的是自己所愛的,也是自己主動選擇的,那種感覺,跟為了餬口,或者為了盡責任義務,或者為了虛榮而工作,完全不同。儘管可能做的是同一件事。

不光眼睛會發光,整個人都會發光。

嘻嘻筆記:所以你現在具體在做的是什麼工作呀?基於什麼做出的選擇呢?

梨雲:

我在南京一家機構,做心靈成長和身心療愈。機構創始人的初衷也是利他的,這一點我很認可。

嘻嘻筆記:那你個人尋找自我的經歷,可以說完全符合你現在在做的課題咯?

梨雲:

確實是的。其實說來也很莫名其妙,我一開始並沒想走心靈這條路,只是想搞明白我自己。

但在瞭解自己的過程中,我發現我內在的問題比我頭腦所認為的要嚴重的多。

當前最重要的反而不是做什麼工作,而是為什麼在此之前,我的人生被我過成了那樣?

接著就走上了療愈之路,過程中發現對我來說,確實沒有比這個更有價值更讓我覺得值得投注整個人生的事了。

嘻嘻筆記:在做這份工作之前,你從事的是什麼職業呢?是什麼促使你想要換工作?

梨雲:

之前,我在一家純商業環境的外企,公司鼓勵人像機器一樣工作,敏感的特質被認為是 “不好的性格”。後來我發現,我原先認為自己很多不好的地方,到了現在的新環境,卻都是大家求之不得的品質。我也不會像原先那樣糾結了,幹嘛非得跟自己過不去?

嘻嘻筆記:這聽上去和親密關係也有些像,彼之砒霜,此之蜜糖?

梨雲:

是呀,人生的不同面向,說到底都是相通的,只要我們不跟自己對著幹,真正想要的,其實很容易實現。就怕自己不肯放過自己,非要擰著來。

02

問題常常締造現實

嘻嘻筆記:在尋找自己的使命,或者說在重新認識自我期間,你都做了哪些嘗試?有特別想分享的感想嗎?

梨雲:

我必須深入地認識自己,必須知道我這一生為何而來。真正需要解決的問題只有一個,瞭解對自己來說最重要的事情是什麼。

因此,我花了大概兩週左右的時間,不斷細化對我來說重要的問題,然後儘可能用詳盡的細節去填充回答,這個過程其實就是在不斷明確你想要成為的樣子。

描述越具體,答案越明晰,也越容易實現。

活出內在真實的自己,對你有多重要,你的動力何在,這部分別人是幫不上忙的。

這期間,尤其在我剛梳理完所有的問題和答案時,重新審視不由覺得很沮喪,我問自己:

是不是太過理想化了? 世界上有這樣的工作嗎?這樣的工作真的存在嗎?怎麼可能會有我想象的那種工作環境和同事關係?

但是,一年後的現在,我已經在做這樣的工作,身處於曾想象的工作環境和同事關係之中。

所以,不要懷疑,盡情做夢,你連想都不敢想,還談何實現呢?

03

使命職業,它選擇了我

嘻嘻筆記:真的很激勵人啊,有了明晰的方向,你有馬上行動起來嗎?如何確定自己選擇的就是那份使命職業呢?會有很興奮的感受或者很明確的徵兆嗎?

梨雲:

嚴格來說,不是我選擇了它,而是它選擇了我。

事實上,一個已經琢磨了幾十年自己的一生到底意義何在的人,在明確了使命的方向後,是不可能不馬上、立刻行動的。

這樣的人,不可能等得到明天,她連下一個小時都等不及,她什麼相關的事情都願意嘗試,哪怕看起來不相關的事,她也想要先了解一下,說不定對方就能給自己一些相關的資訊。

我確實立即就行動起來了,那是一種迫切又焦慮的狀態,既有激動,也有害怕和懷疑。

因為對心理諮詢行業一無所知,我開始在網上找心理諮詢師,我有很多問題想問,想要自己去做個案。在第三家諮詢機構,看到一個卡牌諮詢的活動,以前我對卡牌、魔法這些完全不感興趣,也絕對不會相信。

但那個活動介紹裡有一句話深深地抓住了我:可以協助你看到來這個地球的使命。

我就去了,做了 1 個小時左右的諮詢,當時療愈師和我說的話,我只聽懂一小半,尤其對方說我 “靈性很高”,我更不理解。我想,這說不定是銷售的套路。

後來,我去參與他們的活動和課程,活動很有意思,和心理諮詢不同。

活動中展現出的那種療愈和成長的方式,莫名奇妙地讓我覺得就是對勁,就是這樣。

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就意識到並不是說我非做這件事不可,但我確實是發自內心地覺得,除了這件事,其它事情都是沒什麼意義的。這個過程中,我已經具備了協助別人成長和突破的資格,這件事也就非常順理成章地成為了我的工作。

確定方向到 “找到” 工作是很快的,做熱愛的事,不是去找,而是去創造,雖然結果可能和 “找到工作” 是一樣的。

但對於我個人而言,也可以說,我給自己創造了一份這樣的工作。

我在找實習的過程中,也有類似的情況發生,和朋友聊天,對方發現我想做的事情已經有人在做,就積極介紹我認識。

從意識到自己有選擇,到真正做出選擇,這段時間反而不完全是開心興奮的,最初甚至有些擔心和恐懼。當你是大部分人中的一員時,與很多人都有共同語言,朋友會很多。

而踏上自己的使命之路,意味著路上的人會很少,真正的朋友就更少,甚至沒有同行人。走與大部分人差不多的路,會很有安全感,因為多差都會有人和你一樣,未來是可預測的。

但那不是我想要的,活在召喚之中,甚至可以說,我是被逼無奈做了選擇,因為除此之外,其它的路我都不想走。

04

放下對 “特定結果” 的執著

嘻嘻筆記:所以先是意識到 “有選擇”,然後才是做出 “那個選擇”。你會覺著這是一種 “非如此不可” 的體驗麼?

梨雲:

不管是對一個人,還是一份工作,如果覺得 “非如此不可”,很可能已經誤入歧途。

“非如此不可” 意味著對 “特定的結果” 有執著,

但更高的力量是超過人的思維的。選擇你自己內心最愛的,做的過程中有心流體驗*,甚至感覺不到時間的流逝,你只是竭盡全力去做,不對特定的結果有期待,結果會自然呈現。

*注:心理學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提出 “心流” 的概念,稱幸福不是人生主題,而是附帶現象,是我們全身心地投入一樁事物,達到忘我的程度時,獲得的一種內心秩序和安寧的狀態。

嘻嘻筆記:提到 “更高的力量”,是因為你有信仰嗎?會不會有人說你的一些觀念像修行人?如何平衡做自己與他人的影響?

梨雲:

沒有,我是無神論。對佛經有興趣,有些觀念和佛教類似,其實只是巧合。我認為不存在一個平衡的問題,之前我是 100% 受社會影響的,曾經以為對他人的感情是最有價值的,結果卻非所願,總有一種好像有什麼沒做的不安心。其實,別人認為我是怎樣,一點兒也不重要。

嘻嘻筆記:原本打算問你,經常有人會槓,你說自己不在意錢,你都沒有錢,談什麼在意不在意?馬上又意識到,如果真的不在意別人的看法,其實這個問題也不成立?

梨雲:

是的,這是一個陷阱。為了證明自己不在意錢,掙到錢再放棄,其實從一開始就是被他人觀念影響的。與之類似,有的人說想掙錢,甚至也確立了明晰的目標:2020 年賺 100 萬。除了要有行動力,儘自己所能去做好,其實還需要破除一些對金錢的障礙信念。

他說自己最大的願望是有錢,但實際又有一些影響他的限制性觀念,比如:像我這樣的人真的會富有嗎?有錢的人也不一定快樂呀……一方面對特定結果有執著,一方面內心還極度害怕失去,這些都會阻礙金錢的獲取。

不能透過一個人說的去判斷,行為和目標之間,常常會不一致。

嘻嘻筆記:想到毛姆《人生的枷鎖》裡的主人公菲利普,因為上帝沒讓他天生的跛足奇蹟般地恢復,而棄絕上帝。有點兒像 The Secret* 熱門起來後,人們實操過程中一種常見的錯誤方向?

梨雲:

吸引力法則本身沒有問題,《秘密》這本書和同名電影強調了 “心想事成” 的一部分真相,卻沒有透露全部的細節,可能容易讓讀者或者觀眾誤解,但它本身並沒有錯。現在我們大陸引進的很多跟身心和內在成長相關的書籍,比之前要更加廣泛、深入和實用。

*注:與墨菲定律類似的 “吸引力法則”(The Law Of Attraction),指思想集中在某一領域的時候,跟這個領域相關的人、事、物就會被吸引而來。The Secret(秘密)是據此拍攝的紀錄片,同名書籍也很暢銷。

嘻嘻筆記:比如說,要走上使命之路,信念或者自我探索也是一個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

梨雲:

是,發現自己,保持這樣的信念依然重要。還是那句話,想要走上使命之路的迫切願望高於一切,它會驅使你想盡千方百計到達目的地,用流行的話講就是 “全宇宙都會給你讓路”。

05

草莓的滋味,需要你去品嚐

嘻嘻筆記:現階段對你來說最重要的是什麼呢,有階段性的目標嗎?

梨雲:

對我來說,現階段想實現完全的自由。

嘻嘻筆記:完全的自由是一種怎樣的自由?是相對現在更自由嗎?

梨雲:

自由不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即使有 99% 的自由,1% 的不自由,也意味著不自由,不是完全的自由。完全的自由對我來說,意味著毫無牽絆,了無掛礙,不是說 “絕情” 或者 “無情”,而是對當下、此刻非常的滿意。

假如今天是我一生中的最後一天,這一刻這一個小時這一分鐘是我一生中的最後一小時、最後一分鐘,我仍然會選擇做我現在正在做的事情。完全地活在當下,心裡沒有對過去的懊悔,對未來的期待,哪怕立刻死去,也沒有任何的想法。

其實任何人都有自由選擇自己的路,並不是每個人都需要活出自己的使命,活在自己的召喚中。只有那些特別特別特別渴望的人*,他們才可以達到這種狀態。每個人都可以選擇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事。

注:想到司湯達在小說《紅與黑》的最後寫著 “TO THE HAPPY FEW”(獻給少數幸福的人)。

嘻嘻筆記:如何判斷這是自然而然達到的狀態,還是一種因為得不到而被迫的 “佛系” 呢?

梨雲:

只有自己心裡清楚,表面上看這兩種人還挺像的。其實接受自己的心和念去做,不否認也不抗拒,反而可能更容易走過這個過程。

就好像你一直想吃草莓,可是一直沒吃上或者刻意不吃,反而讓你更想吃,這個想法和渴望會長時間盤踞在你心頭。

與其這樣,不如直接去吃,吃個夠,吃個飽。吃夠了一次之後,可能你還想吃,那就下次再吃。也可能你就此吃夠了,再也不想吃了,那這個對於草莓的想法和念頭可能就消失了。從某種程度上說,你自由了,不再受那個想法和渴望所奴役或控制了。

嘻嘻筆記:關於剛剛那個 “即使此刻死去,也在所不惜” 的感覺,想到你之前提及對喬布斯演講影片感受上的轉變,這是怎樣發生的呢?

梨雲:

一篇文章或者內容是否是 “說教”,也取決於接收資訊的人。她看到這篇文章後,只是從智識上去理解,還是說去做。就像那顆草莓的滋味,它的存在不是要你用語言去解釋,而是需要去品嚐的。

我第一次看喬布斯的那個斯坦福大學演講,當時給我的感覺就是雞湯,連 “說教” 都不如,大街上的 ”雞湯“,5 分錢一碗的那種。直到我後來真的去做,有回無意中看了第二次,才發現這東西講的這麼好,原來他講的這麼入我的心。

但是,即使我自己在做這件事時覺得最爽最嗨,世界上除此之外沒有比它更有意義的事情了,我也不會覺得因為我是這樣,所以我身邊的人都要來做這件事。每個人都有自由的選擇。

訪談內容根據我和梨雲的語音及文字對話整理而成,最後原本想針對 “不知道自己最擅長什麼也不喜歡當前工作的年輕人” 給出一些職業建議,但這種 “怎麼辦” 的問題,有待每個迷茫之中的人去挖掘屬於自己的那個答案。針對以上呈現,如有任何疑問,期待留言交流:P

p。s。 如果你正好是那個幸運地從事使命職業的人,也歡迎聯絡我,與更多人分享你的快樂。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