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籃球

王店鎮鎮中村|幹四村中有甘水

  • 由 嘉興正春和文化 發表于 籃球
  • 2022-11-28
簡介蔣薰《甘水》篇(載《留素堂文集》卷八)據《梅里志》記載,幹四村古代又名幹沈村、甘水村及幹守村,不知何時又稱為“幹四村”,村中曾建有觀音堂和海印庵等佛教場所,觀音堂於元朝至正年間(約1341年後)由當地一名叫幹曾四的人建造,這大概就是後來訛名

甘甘甜的甘甘草的幹怎麼造句

文 | 梅曉民

幹四甘水為諧音,冉溪愚溪子厚名。

耕讀傳家水也甘,文人騷客把詩吟。

王店鎮鎮中村大石橋之北有一個叫幹四村的自然村

,以前曾稱“甘水村”,這裡有個來歷。

據伏羌縣令蔣薰《留素堂集》記載,這個村最早叫“幹沈村”,全村被水環抱,非常秀麗。

村中居住著幹、沈兩姓,其中有一位姓周的秀才,雖有抱負,卻懷才不遇,一生窮困潦倒。一天他突發奇想,將“幹沈”改為“甘水”。村裡的人問他,我們村莊裡沒有姓甘的人,你為什麼要改為甘水村呢?

周秀才向村民們講了個故事:柳宗元(字子厚)被貶官永州期間,曾居住在一條景色迷人的“冉溪”旁邊,他把冉溪改名為“愚溪”。

一天晚上,柳宗元夢見冉溪的“溪神”責問他:“我本來清澈幽美,而且可以澆灌田園,負載舟船,你為什麼要稱我為‘愚溪’呢?”

柳宗元解釋說:“我曾經不滿現實,致力於改革,結果被權貴看作是‘愚者’而貶謫他鄉。我倒是心甘情願作這樣的‘愚者’。你遠離京城,置身荒野,從來不被看重,你的遭遇同我也不相上下。只有像我這樣的‘愚者’,才與你相依為命。我既然是‘愚者’,難道你不該稱作‘愚溪’嗎?”

溪神聽罷,點頭稱是。

講完了這個故事,周秀才也對眾人說:我居住在幹沈村,不為貧賤困苦,飲水而甘,取名“甘水村”不是最好的寫照嗎?村民們也點頭讚許。

其實這個故事對蔣薰來說也是非常恰當,當年他在甘肅伏羌擔任縣令的時候,因減免百姓的稅收得罪了權貴而被罷免,在大石橋附近的南村開闢一畝荒地,作耕讀之人。雖窮困潦倒,卻也自得其樂,勞作之餘,自集歷年所作,編成《留素堂集》遺世,朱彝尊稱他“不務名而名自至”,確實是實至名歸。

王店鎮鎮中村|幹四村中有甘水

蔣薰《甘水》篇(載《留素堂文集》卷八)

據《梅里志》記載,幹四村古代又名幹沈村、甘水村及幹守村,不知何時又稱為“幹四村”,村中曾建有觀音堂和海印庵等佛教場所,觀音堂於元朝至正年間(約1341年後)由當地一名叫幹曾四的人建造,這大概就是後來訛名“幹四村”的來歷,也有可能是王店土話“水”“四”同音的緣故。

元至正十年(1350),一名叫性善的和尚來此擔任觀音堂的住持。明洪武三年(1370)時,谷珉和尚重修佛屋和齋堂。到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時仍香火不絕。海印庵俗稱小庵,創立於宋朝前。

明正德年間(約1506-1521),文澄和尚(字碧潭)自硤石廣福庵前來主持。文澄圓寂後,徒弟宗曇和尚在後園造佛塔為他安葬,並請梅里文人顧楷撰寫事蹟並刻在碑上,到清光緒三年(1877)餘楙刻印《梅里志》的時候,這塊碑還在。

2020年3月,筆者在鎮中村支書錢永明的陪同下到幹四村考察,看到一塊字跡已模糊不清的石碑,估計上面的內容就是紀念文澄和尚的。

海印庵原來有竹浪舟、桐徑、戒香居、竹林、碧潭、萍關等景點,被王庭題為“水村蓮社”。梅里詩人許燦也有海印庵“修篁萬挺、門徑極幽”的描述,看來確是一處佛家修禪的清靜場所。

王店鎮鎮中村|幹四村中有甘水

《梅里志》中有關海印庵的記載

梅里詩人蔣薰、王庭、沈進及古南寺牧雲通門禪師等都到過海印庵,並留下了許多詩篇。

如蔣薰《過海印庵》:“緩步東溪去,常時竹院過。掛書牛角少,聽法樹邊多。野衲能酤酒,狂生自浩歌。興來題壁滿,莫使蔓青蘿。”

王庭《和丹崖過萍關韻》:“逍遙只有南村叟,筋力偏強我不如。自許夜傾三斗酒,人傳日讀百篇書。尋芳倍惜春花少,坐蔭無嫌夏木疏。為訪故交文社地,萍關空掩舊僧廬。”

沈進《水村即事詩》:“苦思避暑無良策,惟有尋僧到竹林。持壁早嫌衫袖小,持竿猶喜芰荷深。沙明岸腳驚魚擲,雨黑山頭夕照沉。肯許濁醪同引滿,埜人相對坐清蔭。”

釋通門《中秋後一日過小庵詩》:“精舍孤村立,閒林野客尋。會心千箇竹,清耳一聲禽。秋日不知迴,涼風自覺深。桂香猶在樹,遲日坐芳蔭。”

王店鎮鎮中村|幹四村中有甘水

海印古庵遺物-經幢(梅曉民攝)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