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籃球

為什麼佛陀說每個人天生就有智慧?那我們的智慧去哪裡了?

  • 由 玩心幫 發表于 籃球
  • 2022-10-29
簡介這是表面的智慧,妄動的心,所以說空有定慧,定慧不等,此定慧都是假的

看到別人抬棺材好嗎

‘定’是:

心之本體如如不動即為‘定’,心體不增不減、不生不滅。

‘慧’

是:

智慧的意思,是《金剛經》中說的“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意為無上正等正覺,即最高的

智慧

覺悟,也就是般若智慧。

釋迦牟尼佛開悟後說:“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有如來

智慧

德相,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

說明每個人本來就有如來智慧德相,只是被自己的妄想執著給遮蔽了。

只要開悟了,心之本體自然是如如不動的‘定’中,同時自然有如來智慧德相。可見‘定能生慧’,有慧必有定,定慧一體。

為什麼佛陀說每個人天生就有智慧?那我們的智慧去哪裡了?

師示眾雲:善知識,我此法門,以定慧為本。大眾勿迷,言定慧別。定慧一體,不是二。定是慧體,慧是定用。即慧之時定在慧,即定之時慧在定。若識此義,即是定慧等學。

我此法門,以定慧為本。大眾勿迷,言定慧別

:六祖慧能說:“我說講的佛法,以定和慧為本,大家不要理解錯了定和慧,認為定和慧有分別,是兩個意思,這麼理解是不對的。”

定慧一體,不是二。定是慧體,慧是定用:

定和慧是一體的,不是兩個意思,不可分開來說。定是慧的本體,慧是定的妙用,體用一源,體中有用,用中有體。

即慧之時定在慧,即定之時慧在定:

即智慧的妙用時,一定有一個定在其中;心能定時,就一定有智慧生出,所以說‘定能生慧’,還是在講

定慧一體

為什麼佛陀說每個人天生就有智慧?那我們的智慧去哪裡了?

諸學道人,莫言先定發慧,先慧發定,各別。作此見者,法有二相,口說善語,心中不善,空有定慧,定慧不等。若心口俱善,內外一如,定慧即等。自悟修行,不在於諍。若諍先後,即同迷人。不斷勝負,卻增我法,不離四相。

諸學道人,莫言先定發慧,先慧發定,各別:

各位學者道友,不要認為是先有定才有慧,或者先有慧才有定,認為有個先後區別。

作此見者,法有二相

:如果認為定和慧有先後,就是認為法有二相,但佛法是‘

不二法門

’。佛法雖然有千萬種,但歸根結底都是一個,萬法同宗亦復如是。

口說善語,心中不善,空有定慧,定慧不等

:就像口說善語,但是心中卻不善,表裡不一是‘偽’,非君子也。正如嘴上說愛你,心裡卻在算計你。這樣就不是真正的定慧。

嘴上說的話讓人感覺很有智慧,但內心卻是私慾妄動,不斷算計人,心在妄動就不是定了。這是表面的智慧,妄動的心,所以說空有定慧,定慧不等,此定慧都是假的。

若心口俱善,內外一如,定慧即等

:如果心裡想的和嘴巴說的都是一樣的善,內外都是一樣的,這是‘誠’,天道至誠,此符合天道。

心如如不動即定,定的狀態只有大悲心,所以是善,在外的所言所行就一定是善。在外的言行也一定是非常有智慧的,所以說‘

定慧即等

’。

為什麼佛陀說每個人天生就有智慧?那我們的智慧去哪裡了?

善知識,定慧猶如何等?猶如燈光。有燈即光,無燈即暗。燈是光之體,光是燈之用。名雖有二,體本同一。此定慧法,亦復如是。

定和慧猶如燈光,有燈就能發光,無燈就是黑暗。燈是光的本體,光是燈的妙用。兩者雖然名字不同,但體用一源,所以定慧法也是如此。

開悟的佛陀,聖人為何總讓人覺得很有智慧,因為他們明心見性,心已經處於定中,也就是儒家所說的‘未發之中’。

所以能看到事物的真相,給人解惑時總能一語就能說到根本,所以很有智慧。

有的人將靜當做定,靜和定是不一樣的。“

定者,心之本體,天理也。動靜,所遇之時也

”。

為什麼佛陀說每個人天生就有智慧?那我們的智慧去哪裡了?

動靜者,所遇之時。心之本體,固無分於動靜也。理無動者也,動即為欲。循理則雖酬酢萬變,而未嘗動也;從欲則雖槁心一念,而未嘗靜也。“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又何疑乎?

心的本體,原本就沒有動靜之分。‘心即理’,理是靜止不動的,若動,就會變為欲。只要遵循理,即使酬酢萬變也未曾動。如果依從欲,即使死心無念也未必靜。“動中有靜,靜中有動”,這還有什麼地方值得懷疑?

有事而感通,固可以言動,然而寂然者未嘗有增也;無事而寂然,固可以言靜,然而感通者未嘗有減也。“動而無動,靜而無靜”,又何疑乎?

遇事時的感通固然可以說是動,但是,其背後寂然不動的心並未增加什麼;無事時寂然固然可以說是靜,但是,其心感而遂通者並未減少什麼。“動而無動,靜而無靜”,這還有什麼地方值得懷疑?

所以有的人靜的功夫很高,但是一遇到一點事,情緒就來了。這是靜而不是定,要能“靜亦定、動亦定”才是真功夫。

為什麼佛陀說每個人天生就有智慧?那我們的智慧去哪裡了?

心就猶如一面鏡子,任何事物在其面前都能照出其美醜,無法隱藏,所以能一眼看出真相。但有個前提,就是鏡子上不能有灰塵,就是說心不能沾染私慾。

心一旦有了私慾,就會變得複雜,而越簡單越真實,越複雜離真相越遠。

鏡能照物之美醜,正如心有覺知,此覺知能知一切。所以就有:“

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

”。任何相都能瞭然於心,這是智慧的體現。但第一義是心的不動,不動即為‘定’,還是在說定慧一體。

能善分別諸法相是‘慧’,於第一義而不動是‘定’。

比如湖面像一面鏡子,將其比喻為心。當有一隻鳥飛過之後,在湖面倒影出鳥的樣子,鳥過了,湖面裡的鳥也沒了,不在心中停留,就還在定中。

但是如果此時水中的魚開始翻滾,水面開始波動,平靜的湖面就被打破了,因為鳥飛過的緣起,帶來了一系列的影響。

這就像是心從定中出來了,比如遇到別人詆譭,如果只是“知道別人詆譭了我”,那麼就還在定中。如果此時因為別人詆譭而生起了情緒,就是心動,離開了定,跟被人對罵,人就會變得愚蠢,失去了智慧。

Top